
1.中国职业足球的发展历史就是,90年代开始,原各省市直属队淡出舞台后,一直在吸引企业投资体育。但给到的资源往往比较差,再加上没有职业联盟,足协层面商业规则不透明,缺乏协商,一直让投资人当冤大头。
2.企业名基本坚持下来的几家球队,哪一个不是怀着一腔热血,当了一二十年冤大头。花钱只赚了吆喝?把一个产业搞成这样,不反思自己,不觉得惭愧吗?怎么有脸去在这个时候对比欧洲同行?
3.企业名坚持到今天的,国安申花鲁能泰达建业亚泰,都是你家联赛为数不多的海内外耳熟能详的招牌。当然,恒大上港这些后来辉煌过的球队,也是中国足球历史的一部分。把他们名字全改了,你拍脑袋,下面跑断腿,然后改名重新适应市场的时间呢?损失呢?补偿方案呢?
4.欧洲俱乐部最开始的模式就是社区足球。组个小团,逐渐壮大,烧的是个别兴趣爱好者的钱。这里面有个基础,就是欧洲的联赛也是草根起步的,30年代以前菜地踢球太常见了,也没多少观众,也没什么商业(以今天视角)。人家就叫创始人起的中性名,你羡慕了(说实在的有什么好羡慕的呢?)。
你一开始,不愿意在国内打造这种环境,联赛组织不放权,注册不放权,只想着集中力量办大事,逮着大企业猛坑,让小企业和民间足球失去生存土壤,却二十多年如一日的不给政策环境。尤其是中西部那些小俱乐部,每家球队都是血泪史。
现在你觉得忽悠到联赛投入了,就想把投资人仅剩的权益冠名权,一脚踢开。是不是直接叫足协XX1附、XX2附,你们才能开心呢?
你们想明白,多少球迷看你们做决定,都是抱着看逗比的心态。真正凝聚了这些球迷的力量是什么!?在真正的足球投资人面前,你们甚至都不配提“足球”。
5.按理说,中超联赛如今吸引了这么多的资源,甚至连归化的口子都开的一塌糊涂,左右了移民局干的工作。要中性名的初衷是什么呢?我愚昧的只能觉得,是为了在国外同行面前有面子,让亚冠中超名字统一。
中国国内规定,注册不准带英文。亚足联国际足联必须是英文。所以在足球领域,我们的中文使用权直接就放了??直接上拼音又怎么了?很丢人吗?
6.政策一刀切。一边是中立球迷都非常讨厌的一些球队(点名流浪者队,我就很不喜欢这支队),却没出合适的政策阻止它搬迁,甚至还让它每次都钻政策空子成功。
另一方面,缓过神来无法面对自己前任的失败历史,居然矫枉过正,想要砍掉真正的文化符号。砍就砍,还是因为政策制定能力堪忧,出了政策才发现,还是一堆Bug,比如“申花”不是投资人名字,可以延续。“国安”同理也有争取空间。“泰达”本身是个地名,也有的争。
7.再说另一些球队,比如江苏苏宁易购,广州恒大淘宝,吸引资本时如求种的舔狗,资本到位后嫌人丑(名字碍事)。真正有智慧的管理者,会是这个德行吗?还是那句话,自己创造不了足够好的规则吸引投资者按照商业规律涌入,只能靠各种盘外招忽悠,最后还翻脸不认人。
这种行为就像是,编码能力渣,bug满天飞,既不符合行业国际规律,也不符合商业逻辑,最后骂代理商和用户。
三个大字:不职业!!!